溫州舉行最大規(guī)模海葬 64位逝者魂歸大海

5月23日上午10時,溫州市舉辦骨灰聯合海葬活動。這也是溫州推廣海葬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海葬。傾盆大雨中,來自全市64位逝者的親屬依次走向船舷處,把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無垠大海。從此以海為墓,寄托哀思。
沒有爆竹煙霧,沒有紙屑香燭,伴著一聲悠長的汽笛和幾片潔白的菊花,家屬們雙手合十面朝大海三鞠躬,向故去的親人默默餞別。
儀式結束后,幾位逝者親屬在船艙里向記者講述起逝者的故事,希望能鼓勵更多市民選擇海葬這樣的生態(tài)葬法。
抗日老兵和老伴一起海葬
她的公公叫周顗(讀yǐ,國務院公布的《簡化字方案》,未對“顗”字進行簡化),出生于1922年,2016年過世,90多歲的他是這次海葬儀式中,生前年齡最大的一位逝者。
“我公公參加過革命,思想覺悟很高,他在1998年就留下一份遺囑,要求死后喪事務必從簡,火化后骨灰也不要留存,就讓他清凈地離開。”潘女士回憶,為不違背老人家的意愿,在他走后,全家沒有大擺宴席,除直系子孫及家屬外,其他親戚都沒通知。
家人把他的骨灰寄存在市民政局,等待合適的生態(tài)葬活動。
周顗的兒子周先生說,父親從小就接受了很多進步思想,在1938年,16歲的父親不愿跟著家人赴重慶避難,他聽說共產黨抗日救亡的事跡后,毅然投筆從戎北上參加八路軍,隨后被安排進“抗日大學”學習,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八路軍115師師部,跟著羅榮桓等人打游擊。
八年抗戰(zhàn)結束后,周顗跟著林彪打過遼沈和平津兩大戰(zhàn)役;開國大典時,他作為第一批坦克部隊成員,開著坦克在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檢閱。
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作為團級指揮官的周顗率領坦克部隊沖向三八線,他邂逅了從北京來的文工團“小花旦”陳寧,兩人攜手白頭到老。
轉業(yè)后,周顗擔任市行政干部學校校長(現被并入市委黨校),可以說,周老先生大半輩子都在學習并推廣先進思想。
他的妻子陳寧深受感染,生前也要求喪事從簡,但她有一個心愿,“我想成為大海里的一滴水”。
今年3月,86歲的陳寧在睡夢中安然離世,兒媳潘女士聽說市民政局今年有舉行海葬儀式,就想讓在這對“革命夫妻”一起入海而安。
妻子帶女兒送夫最后一程
他的妻子胡女士和女兒送他最后一程。
“我們祖籍湖南,在溫州生活了20多年,戶口現在龍灣狀元。我們這幾年過得很難,難到家庭險些崩潰。好在世上總是好人多,我們終于熬了過來,我們想讓老葉也看看,我們娘倆也能行。”胡女士擦了擦淚水說,葉勇安是2016年因為肝硬化走的,那時他才48歲。
生性浪漫的葉勇安在病榻上說的最后一個心愿,就是讓他隨風入海,他還有很多想去的地方,可以隨著海水四處流浪。
胡女士也把丈夫的骨灰寄存在市民政局,排隊等待海葬。
她說,葉勇安很優(yōu)秀,20多年前考上山東大學,曾經是家鄉(xiāng)的驕傲,在溫州這些年都在一些工廠里當管理層,但勞累過度打垮了他的身體,“他是家里的頂梁柱,他不在,這個家我都不知道怎么撐下來。我40多歲了,文化程度不高,沒什么經濟能力,在溫州又沒什么親戚,還有個未成年的女兒要養(yǎng)……”。
至今談起那段灰暗的歲月,她還說那是自己一生的“最低谷”,“未來”都是家里的敏感詞。
所幸,胡女士的遭遇引起所在龍躍社區(qū)的注意,社區(qū)工作人員給胡女士安排了份保潔的工作,還聯系公益律師免費幫胡女士維權,為病逝的葉勇安向逃避責任的老板要回一筆賠償金。
胡女士的女兒很爭氣,被溫州中學提前錄取,校方知道小姑娘的情況后,不僅免除所有學費,還請心理醫(yī)生為她做疏導。
“生活總會一點點好起來,我感謝這些好心人,今天我和女兒完成老葉的遺愿,明天開始,我們娘倆要更加堅強。”她說,自己也想通了,生前對人一定要好,死后一切從簡,“厚養(yǎng)薄葬”就是這個道理,她跟女兒說過,自己離開后也要海葬,最好能找到老葉團聚。
全市有上千老人預約海葬
當天上午11時,海葬儀式結束,輪船駛入洞頭港。
骨灰撒海,畢竟是沖破了溫州傳統(tǒng)的“入土為安”觀念,到底能被多少市民接受?
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周勇說,溫州市土地資源有限,如果人人往生之后都采用墓葬的形式,勢必造成亡者與生者爭地的窘境,對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的保護構成嚴重威脅。殯葬改革是一項移風易俗的社會變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海葬、火葬、花葬、樹葬等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回歸自然,讓生命與自然界繼續(xù)互依互存,讓生命在大海的懷抱中自然延續(xù)的方式。
他說,2012年,溫州舉辦了第一場海葬儀式,至今已是第五場,參與的逝者人數逐漸遞增,市民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加上這一次的64位逝者,共有300多名市民進行海葬,此外,截止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名老年市民報名,他們受到那些逝者們感人事跡的感染,主動要求想在離世后接受海葬。他相信,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將骨灰撒入大海的生態(tài)葬法——海葬,正在被越來越多靠海而生的溫州人接受和選擇。
他還介紹,為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移風易俗活動,對自愿參加骨灰海葬儀式的群眾,活動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并對參加海葬的逝者家屬獎勵5000-8000元的補助。溫州市殯葬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我市在市區(qū)翠微山公園內設立生態(tài)回歸紀念園,親屬可申請在紀念園內的海葬紀念碑上鐫刻海葬逝者名字,以便親人悼念追思。(溫州晚報溫州文明網)
溫州市土地資源有限,如果人人往生之后都采用墓葬的形式,勢必造成亡者與生者爭地的窘境,對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的保護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溫州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倡導生態(tài)殯葬,溫州市民對海葬、樹葬、花葬等生態(tài)殯葬的認知度與認同度都有所增強。
殯葬改革是一項移風易俗的社會變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海葬、花葬、樹葬等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回歸自然,讓生命與自然界繼續(xù)互依互存,讓生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