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漕涇樣板”
漕涇村獲2018年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稱號

如何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這是一個令人頭痛卻又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日前,記者在桐鄉(xiāng)經濟開發(fā)區(qū)(高橋街道)漕涇村走訪時,繞著村莊小道走了好幾圈,卻幾乎沒有發(fā)現塑料袋、瓜果皮、舊紙張等垃圾,而呈現出一派整潔有序的面貌。
“村里環(huán)境美了,垃圾分類有很大的功勞!边@是在漕涇村里,記者聽到村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日前,漕涇村獲得2018年浙江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稱號。在這里,記者深切地感受到,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人人參與、村民自治的新風尚。
餐廚垃圾精準分類
實現“日產日清”

工作人員正在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餐廚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垃圾,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
“餐廚垃圾要分類處理,關鍵是怎么把它在源頭實現有效分類?”對于漕涇村黨總支副書記陸敏華來說,餐廚垃圾處理始終是她的一塊心病。
漕涇村與海寧僅一河之隔。一次,陸敏華回海寧娘家時,路過一座垃圾中轉站時看到,多名環(huán)衛(wèi)工人用鐵鉤、釘耙等工具,撕開垃圾袋,將餐廚垃圾從眾多垃圾中分離開來。
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陸敏華腦海里。“這樣的分揀工作一來增加了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量,二來讓垃圾分類變得更復雜化!标懨羧A說,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最關鍵的還是百姓的意識,要抓就要抓好源頭分類。那么如何在源頭上實現餐廚垃圾有效、精準分類,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途徑。
于是,一場與餐廚垃圾有關的持久戰(zhàn)在漕涇村打響。陸敏華便開始起草實施方案,購置垃圾桶、垃圾車、落實清運人員等每一處細節(jié)都得到了安排落實。
方案經過不斷細化和調整,去年5月1日,漕涇村給每一戶村民分發(fā)了“一戶兩桶”,這也意味著,垃圾分類正式拉開了帷幕。
“村民家中的餐廚垃圾,直接被倒入綠色桶內,清運人員每天會進行清理,實現‘日產日清’。”陸敏華介紹。為了提高綠色垃圾桶的清潔度,陸敏華每每在走訪中,還會為農戶送去洗桶刷、洗潔精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漕涇村,就連酒宴的垃圾分類都實現了責任到戶、責任到人。
2018年11月14日,家住新村點的何建明收到了一張《漕涇村酒宴垃圾分類責任告知書》,上面清楚地寫明了專管勸導員、保潔員的名字以及職責、獎懲。原來,11月17日,何建明的兒子結婚,這份告知書正是對當天喜宴餐廚垃圾的責任明晰。“酒宴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餐廚垃圾,以前都混雜在一起清運的,現在村里會有專人進行指導、監(jiān)督,真正從源頭上進行有效分類。”何建明感慨道。
垃圾分類戰(zhàn)役打響后,每個村民都成了管理員,村民們在做好自我餐廚垃圾分類的同時,還自愿組成志愿者、生活垃圾分類勸導員,挨家挨戶上門宣傳。不僅如此,漕涇村立足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實行“獎優(yōu)促劣”,使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較城市更有優(yōu)勢。陸敏華介紹,在推進過程中,進行“衛(wèi)生示范戶”等評比創(chuàng)建,讓優(yōu)秀的農戶有動力、落后的家庭有壓力,實現村民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深入人心的同時,也催生出一朵朵璀璨的鄉(xiāng)村文明之花。
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全村配發(fā)農戶一戶兩桶685套,每個村民小組及新村點配發(fā)有害垃圾桶33只;全村637戶農戶和48家出租房平均每天分類產生餐廚垃圾約500公斤,每月收集到有害垃圾300多件……
如今,行走在漕涇村,白墻黛瓦的鄉(xiāng)村民居、干凈清爽的鄉(xiāng)間小路別有一番風情,每家每戶門前,綠色、灰色的干凈垃圾桶和墻上的垃圾分類宣傳畫,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垃圾沒分類“不習慣”
漕涇村民有了新習慣
垃圾分類是小事,也是難事。可是,如果實地到漕涇村看看,就會發(fā)現,這里每家門口放有分類垃圾桶,即使不識字的老人小孩也能做到分類投放垃圾。
“餐廚垃圾扔到綠色的垃圾桶里,其他垃圾扔到灰色的垃圾桶里!闭f這番話的人,正是80多歲的張金浩,他清楚地知道生活垃圾該如何分類。
聊起餐廚垃圾分類,張金浩非常有經驗,他笑言,“有時子女回家吃飯,垃圾沒扔對,會覺得特別不習慣,一定要分對了心里才舒坦!”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漕涇村不勝枚舉。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大部分村民的生活習慣。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宣傳的力量。
“有害垃圾紅色桶,燈泡燈管加電池;餐廚垃圾綠色桶,剩菜剩飯加果殼;其他垃圾灰色桶,衛(wèi)生廢紙加煙頭。”每天上午,在干凈整潔的漕涇村的村道上,一輛不停播放著宣傳語的垃圾分類宣傳車成了最繁忙的“宣傳員”,車身簡潔的宣傳漫畫,生動地闡釋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使垃圾分類理念入耳入心。
如何讓村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在陸敏華看來,垃圾分類宣傳,必須要長期堅持,唯有讓每個人都知曉,才能真正做好做實。
為了讓村民能夠正確分辨有害垃圾,入戶宣傳時,陸敏華總會將收集到的廢舊電池、燈管、燈泡、過期藥品隨身帶著,在走訪時,時不時拿出來“考驗”一下村民的垃圾分類知識。只要村民答不上來,陸敏華便會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解釋:農藥瓶是有害垃圾,但酒瓶等玻璃類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一分,環(huán)境美十分。正如村里生活垃圾分類勸導員徐中民所說,生活垃圾分類不只是簡單的物理拆揀,更給村民帶來了一場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
望著如畫般的村莊,漕涇村村民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對這場“生活垃圾革命”最好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