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戶人家如何心連心?走進"兩山"理念發(fā)源地余村
浙江在線湖州6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賈曉雯 何暢 李琳)“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6月初夏的浙江安吉余村正是這副景象。6月26日一早,“重走解放路奮斗新時代”長三角主流新媒體記者團走進“兩山”理念發(fā)源地安吉余村,“這里哪里像是一個村,更像是一座城”。中國江蘇網的記者梅源說出了對于浙江鄉(xiāng)村的第一印象。
眼前的余村,青山綠水,一條小溪繞著村莊靜靜流淌,周圍的山上是茂盛的竹林,游人如織。記者們走進余村,了解風景如畫的余村背后那段五味雜陳的過往。

安吉余村的一方荷花池記者賈曉雯攝
“靠山吃山”到“養(yǎng)山富山”
余村人守住了“綠水青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余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才半畝多。為了溫飽,余村人“靠山吃山”,視礦山為“命根子”,一躍成為全縣有名的“富裕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時接近300萬元。
開山挖礦給余村帶來巨大的傷痛。村主任俞小平告訴記者,那時的村里粉塵蔽日,衣服掛在院子馬上變泥衣;山上毛竹也因被粉塵覆蓋,連年減產;有人因震耳的開炮聲失了聰,甚至還有人被炸出的飛石砸中……
“村民們明知其害,卻找不到其他門路,為了賺錢,只能硬著頭皮上!庇嵝∑秸f,這是當時很多村民的想法。直到2003年,安吉提出生態(tài)立縣。余村“壯士斷腕”陸續(xù)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石灰窯,集體經濟收入從300萬元減至20多萬元,各方壓力排山倒海地向村班子襲來。
站在岔路口,這場涅槃重生,可謂舉步維艱。轉折發(fā)生在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聽到余村主動關停復綠礦山的做法后,他立即肯定道:“你們下定決心關掉礦山,這是高明之舉!
余村面對著“天時地利人和”,全村200多戶人家一條心,辦起了農家樂,搞起了漂流,錢包再次鼓起來。從2004年到2018年,余村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村集體收入僅55萬元,發(fā)展為人均年收入4468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71萬元。

安吉余村村口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記者李琳攝
百家姓百條心
為何余村能夠連成一條心?
余村280戶人家、100多個姓氏,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姓村”。百家姓,百條心,為何老百姓的心卻出奇的齊?
農家樂“春林山莊”老板潘春林,是天荒坪鎮(zhèn)農家樂協會的會長,也是余村最早開辦農家樂的村民。他告訴記者,在眾人商議的基礎上,村里專門制訂了農家樂管理條例,對農家樂污水處理、明碼標價等方面都有明確規(guī)定,實現了合理競爭、有序發(fā)展。對于這一管理制度,潘春林很認同:“近些年,我們村陸續(xù)建起了50多家農家樂。雖然規(guī)模不一,但大家都遵守統一規(guī)定,合理競爭,有序發(fā)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余村已形成了民主懇談、村“兩委”商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決議和鄉(xiāng)賢評議的議事決策傳統,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議事、約請參事、民主評事、跟蹤監(jiān)事”的議事機制。
山綠了,水清了,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村子的錢袋越來越殷實,如何管好村里的一本賬?俞小平說,余村在全省較早建立了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包h務、村務、財務每月都要公開。別說一頓飯,亂花一塊錢都不行!庇嵝∑侥弥b控,在電視上操作了兩下,記者們在大屏上就看到了余村的每一張原始票據。這是余村建設的村務公開在線云平臺,他說:“村里辦事用錢不怕公開,更不怕村民監(jiān)督,要讓村民的安心!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余村也有自己的“家規(guī)”——村規(guī)民約。2017年10月,“禁售禁放煙花爆竹”被寫入余村村規(guī)民約。為讓舊俗從根本上發(fā)生改變,村委會提前介入、發(fā)放倡議書、設立“雙禁”警示牌、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提供替代服務,“禁售禁放煙花爆竹”最終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通過。
從嚴禁使用草甘膦,到嚴禁用電槍、農藥、毒藥捕魚,從嚴禁在水庫、山塘等地露營、燒烤,再到成為湖州市首個實施煙花爆竹“雙禁”的行政村……這些年,余村的村規(guī)民約不僅上了墻,還落了地,成為全村人的自覺行為。
“我們村多年來無一起刑事案件、無一起群體性事件、無一人越級上訪、無一起安全責任事故,歷任村干部無一人違紀違規(guī),各類矛盾糾紛的調處率和調解成功率均達到100%!庇嵝∑津湴恋卣f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