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人接力續(xù)一杯“愛心茶” 寧海童家免費茶攤擺了300年

童松達(左)帶著曾孫女(左二)在寧海前童古鎮(zhèn)免費送酸梅湯給路人喝。
一口大鍋,一只湯勺,幾個茶碗,一張折疊方桌。在寧波寧海前童古鎮(zhèn),白發(fā)稀疏的童松達老人找了塊平整的地方,擺好家伙,支起一個簡易的茶攤。
“喝口涼茶,歇歇腳!
見有路人經(jīng)過,童松達起身,將茶倒入一次性杯子遞上去:“不用錢!”接到杯子的人,先是一愣,馬上會心地一笑,點頭致謝。
天熱備涼茶,天冷熬姜湯,這個免費茶攤童家已勠力支撐了約300年——父傳子,子傳孫,就如家族企業(yè)般代代相繼。而今的煮茶人童松達今年82歲,算起來,已經(jīng)是童家的第十任“攤主”。
“一杯茶”
到哪代都不能斷
早上才過6時,童松達一家便忙活開了。灶臺后,童松達盯著灶堂里的柴火,噼里啪啦的火苗催沸了一大鍋水。
“秋季燥熱,今天還是熬酸梅湯吧!”童松達正琢磨著這事,大兒媳婦胡亞麗、孫女童曉娜已默契地將陳皮、甘草、烏梅等依次倒入鍋中。跟著童松達熬茶多年,她倆已是童家“茶攤”的準繼承人,業(yè)務(wù)自然是要熟練的。
等上20多分鐘,水一開,香味便撲鼻而來,再放上冰糖,繼續(xù)熬濃、入味,一鍋酸梅湯便制成了。放涼后,童松達他們將它一鍋端,帶上紙杯,捎上一張簡易方桌,用電動三輪車載著出發(fā)了。
“等我熬不動了,就把這茶攤交給她們。”童松達說,童家一代代培養(yǎng)煮茶人靠的都是這樣言傳身教。他還記得七八歲的光景,父親童嗣渭便帶著他每天起早熬茶。父親肩挑著兩個水桶,他和兩個兄弟嬉嬉鬧鬧跟著,約摸走1公里左右就到了前童黃洋集市。他幫父親把茶水倒在大石臼里,并在邊上放上勺子和碗,供過路行者自行取茶。每天忙完農(nóng)事,他們還會回來看看,如果石臼里沒水了,就再回趟家運水補足。
日復(fù)一日的熬茶送水,伴隨著童松達一天天長大,嵌入他的生活里,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成年娶妻后,他也自然而然接下了茶攤。
和茶攤一起交給童松達的,還有那句家訓(xùn):“熬茶送水到哪代都不能斷。”
《塔山童氏族譜》記載,童家第十九世孫童維泰(1771—1845)是前童的集貿(mào)市場黃洋市燒茶的第四代!包S洋市路廊,過客久悵望梅,公(童維泰)獨創(chuàng)辦什器燒茶,以解人渴!
后來,第七代煮茶人童邦標病入膏肓時,正式寫下“烹茶以濟行人”的遺囑,代代相傳。童邦標是童達松的太叔公。到童松達一輩,童家人已義務(wù)燒茶整整十代人。

童松達和兒媳在熬制酸梅湯。
“愛心茶”
滴滴是辛苦
童松達有兩個兒子,從小帶著一起熬茶送水,接班人原本是不愁的。但大兒子意外去世,緊接著,大兒子的女兒也患病,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積蓄,并不富裕的日子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幾年前,童松達自己也因患腦梗無法長時間走路,擺攤越發(fā)吃力。而小兒子童圣義肩上挑著一家人的生計重擔,也沒心力陪他煮茶……
茶攤雖不起眼,但童家要經(jīng)年累月地維系300年,其間有很多這樣不為外人所知的艱難。
翻翻童松達的族譜,十代煮茶人基本都是普通農(nóng)民。像童松達,這一輩子都靠種幾分薄田為生,現(xiàn)在他和老伴每月養(yǎng)老金加起來也就千把塊錢,平時自己過日子也是七省八省的,可每年他煮茶的原料就要花好幾千塊錢。多的時候,一天要煮上七八十公斤茶水。
“再難,也不能斷代。”童松達堅持拖著行動不便的身體“營業(yè)”,大兒媳胡亞麗看不過去,主動承擔起燒茶的重任。童松達逢人總欣慰地說:“這可是我們童家茶攤第一個女攤主呢!”
前幾天,趁著日頭還烈,胡亞麗在熬茶送茶之余,還翻出備好的草藥,攤開來曬干。每年六七月,她都要專門跑到鎮(zhèn)里的楊加山上采摘這種叫做“香薷”的草藥,用來熬涼茶,祛暑化濕。
“自己采草藥做茶包,省錢。只要費些體力就可以了。”胡亞麗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上山采藥,要走崎嶇的山路,路上摔傷、被草割傷是常事。不過,她說,比起祖輩上山砍柴燒水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巢褚话阋璩2時出門,傍晚5時左右回家,每次都要擔75公斤左右的柴下山,特別累。一杯“愛心茶”,滴滴是辛苦。
后來,童松達的孫女童曉娜也加入,茶攤也有了新的活力。她還種了一點洛神花,自己采摘曬干,節(jié)約煮茶成本。

一個茶攤
“煮沸”全城愛心
喝過“童家茶攤”今年的酸梅湯,很多人都難忘:芳香醒脾、清涼解渴。
“我們的酸梅湯除了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甘草、冰糖等普通配料,還加了洛神花、佩蘭等中藥,香得很!闭f起這碗酸梅湯背后的故事,童松達興奮得話匣子也關(guān)不住。
去年,寧海一戶朱姓人家聽說了童家茶攤的事,便把一張祖?zhèn)鳑霾枧浞洁嵵氐亟坏酵蛇_手上,也就是如今童家茶攤所熬的酸梅湯!奥犝f很多人問那家人買這秘方,都被他們拒絕了,卻免費給了我們。”童松達當時心中就只有一個念頭:好好熬茶,讓童家茶攤一直開下去。
童家按照新配方去配材料,其中有幾味中藥鎮(zhèn)上配不到,童曉娜就跑到寧海城區(qū)的藥店去買!拔乙淮涡再I了十幾大包,店里的中藥師好奇地問了一句‘買這么多干嘛’?”童曉娜說了實情:買回家煮好分給路人喝。沒想到,中藥師聽了以后,直接以成本價給了她,不賺一分錢。后來幾次再去買,就故意算低價格,相當于半賣半送。
在童家茶攤的這碗酸梅湯里,有一味藥叫洛神花,每公斤100元左右,這意味著煮茶成本一下子增加了不少。而童曉娜自己種的洛神花數(shù)量不夠,這讓童松達壓力頗大。一戶姓泮的村民得知后,便在自家田里種洛神花,收集好花朵,曬干后給童松達送來。
“每次,她都是拿大布袋裝來的,滿滿一袋,也不多說話,放下就走。”這些畫面,在童松達的腦海里非常清晰。他說,家譜里就有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舊時捐贈茶鈿的故事。這讓他們感到:不是一個人,或者僅僅一個家族在支撐著這個茶攤。對童家人來說,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也是300年風雨送茶路上溫暖的前行動力。
善舉有滾雪球般的感召力。在童家人的感染下,前童古鎮(zhèn)決定為童家茶攤設(shè)置專門的攤位,新的攤位將于今年國慶假期“開張”。古鎮(zhèn)還將發(fā)動志愿者一起熬茶送水,讓它成為“眾家茶攤”,將一杯涼茶的善意傳遞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