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溫州市翠微山烈士陵園,青松翠柏掩映之下,一排排烈士墓碑莊嚴肅穆!按蟛,終于找到您了!”一遍遍輕撫陳文杰烈士墓碑,61歲的柴連英淚如雨下。她小心翼翼地把家族合照放在墓碑邊上,這是一家人穿越時空相隔91年的“團圓”。
柴連英在陳文杰烈士墓碑前祭掃。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戚祥浩攝
柴連英是陳文杰烈士的侄女,從小聽著“英雄大伯”的故事長大。她隨身攜帶的烈士證明書顯示,1930年5月陳文杰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犧牲,年僅27歲。
浙江英烈網(wǎng)上的文字記載,還原了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陳文杰原名柴水香,浙江寧波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在擔任政治部主任期間,行軍途中經(jīng)常把草鞋送給戰(zhàn)士,自己赤著腳,在山路上行走,被戰(zhàn)士們親切地稱為“赤腳大仙”。1930年,因叛徒出賣,陳文杰被捕。他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堅強不屈,英勇就義于溫州松臺山刑場。
“大伯兄弟姐妹共6人,他是家中的長子,排行老二,我父親排行第五。”柴連英哽咽著說,大伯犧牲后,為躲避敵人,全家人都逃到了上海,“找到大伯,是奶奶和父親的遺愿”。
柴連英向記者展示大伯的烈士證明書。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戚祥浩攝
91年來,三代人曾苦尋烈士長眠地。柴連英說,解放后,父輩們曾專門到溫州找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她與哥哥輾轉去過永嘉等地。但因信息缺失等原因,一直找尋無果。
為烈士尋找親人,也是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館長戴歡苗一直以來的心愿。“我們陵園長眠著193名烈士,但不到百名烈士信息中記載有親屬前來祭掃!贝鳉g苗說,他們曾專門同寧波相關部門打聽,但都沒想到陳文杰烈士后代早已經(jīng)搬離寧波。今年清明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各地征集為烈士尋親名單,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第一時間上報了陳文杰等烈士信息。
因心中常掛念此事,4月9日,在手機上看到退役軍人事務部發(fā)布的“幫100位烈士尋親”鏈接時,柴連英馬上打開。下翻網(wǎng)頁,看到第二個頭像,她整個人不禁激動起來——那是酷似父親長相的一張照片。仔細一看信息,基本都對上了。當天,柴連英立即與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取得聯(lián)系,買了次日最早一班高鐵趕到溫州。
“國家強大了,沒有忘記你們這些英烈!奔罀呓Y束后,柴連英跪在大伯的墓碑前,久久不肯起來,她說,心里還有很多話想跟大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