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也要“真”
近日,《歌手2024》開播,相關話題受到關注。節(jié)目采用“直播+不修音”的方式播出,國內外眾多一線歌手加盟。首場競演結束后,兩位海外選手霸榜前兩名,內地歌手表現不盡如人意。“被動局面”引得眾多內娛歌手紛紛請戰(zhàn)。5月12日韓紅發(fā)文“我是中國歌手韓紅,我請戰(zhàn)”之后,不少歌手紛紛跟進報名,連央視網文娛也加入喊話:“速來支援!”網友也紛紛喊話自家“愛豆”前來救場,將節(jié)目推向更高的熱度。
一波波前仆后繼的熱度、各大平臺上眼花繚亂的熱搜,到底是不是節(jié)目組自己造勢不得而知。但是,當前觀眾和網友的關注點和期待,對演藝市場乃至廣義上的文化產業(yè)不乏啟示。
啟示一:真人秀首先得“真”。以前有些明星真人秀、選秀節(jié)目,存在賽制不透明、操縱比賽結果、剪輯修音、假唱、提前設置好劇情甚至寫好劇本等缺陷,觀眾詬病已久。既然是真人秀,丟了“真”只剩下“秀”,注定秀出來的只是夸張、做作和虛假。這種流量和熱度,不但轉變不成節(jié)目的美譽度和品牌力,反而會在網友的一波波爭議中,反噬掉自身的影響力和收視率。長此以往,對于內娛相關行業(yè)從業(yè)者來說乃是溫水煮青蛙般的“慢性自殺”。
文化藝術也要追求真,這種真不只是真善美的真,也包括基本品質和物質形態(tài)的真。也許演唱會有瑕疵破音,也許明星會現場“翻車”,但是那份真實感值得肯定。這也是為什么大大小小的演唱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F場演唱的氛圍感、歌手的臨場發(fā)揮甚至一些小狀況,都會讓一場演出變得獨一無二,也檢驗著歌手的“金剛鉆”真水平。拍戲靠配音,拍照靠精修,唱歌靠修音,那些根本不敢全開麥無修音直播的歌手,待在流量的溫室里,實在太久了。少一些科技與狠活,真唱、真比、真演,才能收獲真掌聲、真粉絲、真熱度。
啟示二:內娛得有拿得出手的絕活。有網友稱,目前參與節(jié)目的兩位海外女歌手,讓我們領略什么叫世界級的流行音樂現場。盡管不是本土“作戰(zhàn)”,兩位歌手毫不怯場,強大的唱功、高超的技巧和情緒感染力,讓一眾內娛業(yè)內人士連連點頭。既然叫“我是歌手”,就以唱功說話。長久以來,內娛在中國超大規(guī)模市場這個“溫柔鄉(xiāng)”里異化出流量至上、飯圈文化、作品拉胯等亂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一點值得內地演藝界反思。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助推民眾的大眾文化需求。然而,就流行音樂圈來看,有質量的作品和有實力的歌手,同巨大的內娛市場相比仍然嚴重“供給不足”。最近兩年,各地演唱會、音樂節(jié)“開票即售罄”的火熱景象比比皆是,可見需求之旺盛。但是不少演唱會水準一言難盡,要么歌手敷衍了事,真唱假唱傻傻分不清楚;要么演出就像“草臺班子”,組織混亂注水嚴重,克隆票、柱子票防不勝防;有些歌手唱來唱去就那么一兩首成名曲,有的在現場動不動把麥伸向觀眾席,自己唱的還不如觀眾唱的多。內娛歌手,是該拿出優(yōu)質的作品、端正的態(tài)度來回饋歌迷、回饋市場了。
一個節(jié)目火了,值得點贊,但是火了之后呢?如果能趁著節(jié)目熱度和社會熱議,引發(fā)一些行業(yè)內的思考和改變,那便具有了助力中國當下的文化演藝市場高質量發(fā)展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