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av天堂网手机版,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连期A片,午夜无码人妻AV大片色欲,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遂了平生意——扎根泥土、心系群眾的優(yōu)秀基層干部徐利民

發(fā)布時間:2024-06-19 14:48:17 來源: 時代楷模發(fā)布廳微信

  2021年冬天,一粒不足4毫米長的炭化稻米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舉世矚目。

  這粒在浙江上山遺址被發(fā)現(xiàn)的“萬年稻米”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是稻作文明起源于中國的有力佐證。我們可能都不敢相信,推動上山文化、“萬年稻米”走向世界舞臺背后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是一位基層宣傳干部。他以熱愛為火、以行動為柴,為保護傳承弘揚上山文化,為造福浦江百姓,燃燒自己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利民。

  “即便是一塊石頭我也選擇為‘萬年上山’而燃燒”

  2019年10月,徐利民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后,第一時間就到了上山遺址博物館調研,凝視著“萬年稻米”,心里思忖的都是多年來沒有解決的難題。

  “原來早在一萬年前,上山先民們就已經(jīng)走出洞穴、搭建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他們馴化野生作物,完成農業(yè)革命!

  古老的上山文化在他的心里一次次激蕩起波瀾,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寶貴的上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上山文化成了徐利民為之燃燒的精神所在,他就像“上山的一塊石頭”爭分奪秒做著為上山推廣鋪路的工作:為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支持,他不辭辛勞、反復溝通,為擦亮“上山文化”品牌,他多方考察、嘔心瀝血,為把研究和宣傳思路打得更開,一篇述評他字斟句酌,足足改了31稿。

  2020年,是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20周年。徐利民暗下決心,必須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通過舉辦,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20周年學術研討會,廣泛邀請專家學者,為上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指導把脈。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是考古界的泰斗。

  徐利民帶領團隊遠赴北京,向嚴老當面匯報,上山文化研究和弘揚的最新進展得到了嚴老的悉心指導,嚴老為上山文化鄭重地寫下“遠古中華第一村”,對上山文化的價值給予高度認可。

  為吸引更多人關注上山,徐利民創(chuàng)新思路,想到將農耕文明考古與現(xiàn)代農業(yè)科研結合起來,邀請袁隆平先生為上山文化傳承弘揚出謀劃策。袁老對上山文化,稻作文明起源非常感興趣,揮筆寫下:“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大家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讓徐利民吃飯、跑步,甚至睡覺時想的都是上山。“或許是有緣吧三十年前,我從農校農學畢業(yè)與上山稻作相聯(lián)了,這也意味著,我必須擔起上山具體謀劃的責任了”。徐利民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

  “只要對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再大的困難都要去做”

  “利民利民”,人如其名。徐利民對上山的愛是刻在骨子里的,對老百姓的愛,更讓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堅持要做,而且一定要做成!2005年,浦江縣虞宅鄉(xiāng)山區(qū)水源緊張。

  當時徐利民剛剛上任虞宅鄉(xiāng)鄉(xiāng)長面對鄉(xiāng)親們的用水難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修建一個可以為14個村供水的水庫他擲地有聲地對大家說: “只要對老百姓有利困難再大也要做!

  就是抱著這樣的決心,徐利民開始了水庫建設的籌備工作。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水庫建設地點,他帶著同事們冒著炎熱酷暑一趟趟往深山老林里鉆,爬遍了虞宅鄉(xiāng)所有的山頭,有的村民對征地搬遷不理解,他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地了解情況,登門溝通。

  一副手套、一把鐮刀,餓了吃餅干,渴了喝山泉水,工地少說跑了有100多趟。就這樣,短短兩年徐利民就帶領大家完成了深清源水庫的建設。

  如今,即便是在干旱季節(jié)水,龍頭一擰,潺潺流水就直接流進了老百姓家里,而徐利民為民利民的大愛更流進了百姓們的心里。

  擔任浦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后,當?shù)厥a(chǎn)的葡萄滯銷,他就帶頭走進直播間,幫葡農吆喝,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投訴處置效率不高,他推動建設“民情暖哨”網(wǎng)絡平臺。

  他從“關鍵小事”著手,落實了200多個惠民項目……徐利民將自己深深地根植于這片他深愛的土地,正如他自己常說的那句話: “認真能把事兒干成用心才能把事兒干好用不用心老百姓能感受得到。”

  “一定要讓上山文化走向世界”

  2020年11月,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20周年學術研討會如期舉辦。嚴老專為大會發(fā)來視頻寄語,并給予了高度評價。上山創(chuàng)造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yè)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

  聽到考古專家對上山文化價值的認可,徐利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又萌生了一個更遠的目標:讓上山走向世界。

  如何才能讓上山文化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徐利民想到了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辦展覽。

  2021年6月,國博策展人員受邀來到上山遺址博物館。剛開始,他們都沒有想到那個對上山文化一點一滴都了然于胸,對每一件展品 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的講解員竟然是縣委宣傳部部長。

  在接下來的五個月里,徐利民全程與策展人員密切聯(lián)系,協(xié)調展品商借,研討展覽設計方案,精心挑選了近200件涵蓋上山文化 早、中、晚期的文物,多次前往北京,將布展順序、標簽位置、字號大小逐一核對。

  那段時間,他就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將他心里那無與倫比的上山文化完美地呈現(xiàn)在全世界觀眾面前。2021年11月12日,稻·源·啟明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正式開展。在五個月的展期內吸引了超過國內外100萬名觀眾,這一古老文明走進了公眾視野、國際視野,借助上山文化特展的影響力,上山文化的宣傳聲勢,一浪接著一浪,一浪高過一浪。2022年8月初,徐利民感到身體不適住進了醫(yī)院。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徐利民的病情會發(fā)展得如此之快,才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妻子回憶說,即便在生命的盡頭,徐利民最牽掛的還是上山,他的微信頭像一直都是上山遺址照片,他的朋友圈滿是上山遺址的宣傳報道。

  2022年9月20日凌晨,那個心心念念著上山,帶著滿腔熱血的徐利民永遠離開了我們。徐利民生前常說一句話:“人總要為什么而燃燒”。當他在虞宅鄉(xiāng)修建水庫披荊斬棘時,當他為宣傳上山文化馬不停蹄時,他的心中始終躍動著一團火,那是一種熱愛,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愛,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愛。因為熱愛,所以燃燒,它激發(fā)的巨大能量,如同萬年前那粒也曾燃燒過的上山稻種,跨越時空,凝聚永恒。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