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織錦,浙江畬鄉(xiāng)古城演繹文化巡游
微風穿巷,織娘手中的絲線如行云流水般穿梭,經(jīng)緯交織間,將畬族先祖的足跡一寸寸繡進彩帶。
街角處,古老的山歌與現(xiàn)代的音樂融合,捶打麻糍的節(jié)奏與竹竿舞的韻律交響,身著鳳凰裝的畬族“三公主”衣袂飄飄,銀飾輕響,在流光碎影間展露盈盈笑靨,仿佛與千年前頭戴雉羽冠的畬家女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的身影交錯疊映。
古城之所以為古城,不在于石木的老舊,而在于那些仍在此地呼吸的故事。畬族文化經(jīng)由“畬鄉(xiāng)古城·公主巡游”這一儀式,在現(xiàn)代的光景中煥新,非遺技藝、民俗活動、沉浸式體驗彼此交融,跳出了靜態(tài)的常規(guī),成為可觸、可感、可融入的生命體。

獨特畬族建筑美學
在千峽湖的臂彎里,畬鄉(xiāng)古城像一彎浸潤著水墨的月牙。曾被稱作“鳳凰古鎮(zhèn)”的文化街區(qū),在2020年8月更名后,以更鮮明的民族姿態(tài)重煥生機。
步入古城,映入眼簾的是巍峨高聳的木構(gòu)牌坊——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斗拱式結(jié)構(gòu),不用一釘一鉚,全憑匠人的巧思,將繁復的木造嚴絲合縫地鑲嵌。牌坊造型獨特,既形似“畬”字,又仿佛“鳳凰展翅”,靈動灑脫。石柱上鐫刻著“雷、藍、鐘、盤”四大姓氏,如四把鑰匙,開啟畬族的千年歷史。
漫步于青磚黛瓦的街巷,以鳳凰為主題的畬韻在細節(jié)里巧妙呈現(xiàn)。飛檐翹角高高揚起,仿佛鳳凰正欲振翅高飛;木質(zhì)窗欞上,云雷紋蜿蜒盤繞,那是山風在時光里留下的深刻年輪。古城的制高點上,“望海樓”氣勢恢宏,六層重檐層層疊疊,穩(wěn)穩(wěn)托起畬族“以山為魂”的建筑智慧。
古城入口處,“浮丘伯攜鶴”雕塑靜靜佇立。先秦儒者浮丘伯攜鶴隱居于景寧鶴溪,賦予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鶴溪之名由此而來!岸鳂s坊”石雕上,科舉功名錄清晰可辨,映照著畬族人勤奮向?qū)W的精神!叭辶值凇卑唏g的門楣,默默訴說著千年“耕讀傳家”的堅守。
當夕陽在千峽湖畔灑下琥珀色的余暉,古城再次被鍍上繽紛的紋理。身著鳳凰裝的畬家姑娘在風雨橋上倚欄而笑,衣襟上的彩帶紋樣與廊柱雕刻的鳳凰圖騰交相輝映——此刻,文化不再是櫥窗中的遺存,而是在游人與當?shù)厝说墓餐幙椣,成為流動的現(xiàn)實。
畬族文化于此處,不是被供奉、被觀賞的舊物,而是以另一種姿態(tài),成為今日與未來共襄的光彩。

沉浸感受畬族風情
“快看快看,三公主來了!”隨著一聲歡呼,頭戴銀質(zhì)鳳凰冠、身披刺繡鳳凰服的“畬族公主”在鼓樂中款步徐行,身后是盛裝的少女們,手持彩帶翩翩起舞。
每周六準時上演的“畬鄉(xiāng)古城·公主巡游”,以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將千年畬族文化巧妙地轉(zhuǎn)化為一場可觸可感的沉浸式體驗。
竹竿清脆的擊打聲率先打破寂靜的街巷。幾對竹竿此起彼伏間,畬族姑娘們化作靈動的山雀上下跳躍,銀質(zhì)頭飾在躍動中叮當作響,足尖輕點竹陣的節(jié)奏仿佛訴說著畬族先祖遷徙穿越叢林的故事。
當巡游隊伍蜿蜒前行,古城即刻化作流動的文化展館——背簍賣貨郎用鄉(xiāng)音吆喝,溫婉茶娘奉上景寧惠明茶,畬族少女用獨特的“幸福吉祥”手勢不時與游客互動,讓每個轉(zhuǎn)角都充滿驚喜與歡樂。
除巡游隊伍外,沿途還有精彩紛呈的表演。畬族傳統(tǒng)武術(shù)、雜技、歌舞輪番上演,令人目不暇接。鐵鍋在青石板上劃出優(yōu)美弧線,“搖鍋”競技展現(xiàn)出畬族先民的智慧和力量。最有趣的當數(shù)“畬家招婿”環(huán)節(jié),繡球凌空拋到游客懷中,被選中的游客在山歌對唱中,親身經(jīng)歷了“攔路迎親”的古老傳統(tǒng),歡聲笑語在飛檐翹角間久久回蕩。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畬族民族風情,這場巡游太精彩了,體驗感和氛圍感都特別好,不虛此行!”來自永康的游客胡麗嬌告訴記者,她和朋友一行8人還觀看了《畬秀·千年山哈》劇場演出,讓他們對畬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公主巡游活動會根據(jù)重要節(jié)日和季節(jié)特點,設置不同主題的活動,如篝火晚會、特色音樂派對、夏日潑水活動、水槍大作戰(zhàn)等。同時,我們還會融入畬風國潮元素,設計了多種NPC互動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增加游客的新鮮感和體驗感。比如哪吒電影爆火,我們上次就安排了哪吒玩偶加入巡街,深受大家喜愛!碑屶l(xiāng)古城工作人員嚴火娟說。
漫步街區(qū),踏古尋韻,每一步都是千年回響。著一襲畬族服裝、觀一場公主巡游、聽一首畬族山歌、品一口畬族美食……每位游客都能在這里體驗一場獨特的畬族風情之旅。據(jù)了解,“畬鄉(xiāng)古城·公主巡游”活動自去年啟動以來,已累計舉辦47場,吸引游客12萬余人次。

多元產(chǎn)業(yè)綻放魅力
踏入古城的那一刻,何靜仿佛步入了一個千年未醒的夢。
來自福建的她,在“畬依緣”民族服飾店戴上璀璨的畬族頭冠,穿上華美的畬族鳳凰裝,隨著畬族公主巡游的鼓點驟起,悠遠的歌聲如同翻涌的潮水,一下便將她推入了時間的洪流。
身為畬族傳統(tǒng)服飾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店主陳衛(wèi)娟,對每一款畬族服飾的歷史、工藝如數(shù)家珍。
“畬依緣”是這條古街上最早燃起燈火的地方。陳衛(wèi)娟守著滿室的織錦、頭飾、繡片,將畬族服飾的前世今生一一鋪展,供游人摩挲、欣賞、駐足流連。過去,她只是一個低頭穿針引線的匠人,如今,她成了這座城里的文化使者。人們在她的手藝里讀懂畬族的過往,在她的巧思里窺見古城的新生。
在這片流動的文化景觀里,同樣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藍圓聰靜靜地坐在街角,一雙巧手翻飛,畬族彩帶在指尖躍動,如水般柔和,又似火般熾烈。她編織的,不僅是符號與圖案,更是家族的記憶、民族的精神。游客駐足,驚嘆于她手中的技藝,也被那斑斕的色彩吸引,情不自禁地伸手觸摸。畬族彩帶,是美麗的飾物,也是無聲的言語,將那些難以書寫的歷史、那些遙遠祖先的敘事,以纖維的方式一代代傳承。
然而,古城所展現(xiàn)的,不只是復古的情調(diào),也不僅是歷史的復述。文化的價值,在于它能夠嵌入現(xiàn)實,讓過去與當下共振。
小巷深處,“媽媽的味道·英川粉皮”店飄出清甜的米香。店主吳小玲看著一群身著畬族服飾的游客圍坐桌前,興奮地用筷子夾起晶瑩剔透的粉皮,蘸上醬汁,咀嚼間交談著對畬鄉(xiāng)的初見印象。食物,最能勾連人與土地的情感,而此刻,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正與畬族文化建立一種新的默契。
在時代的浪潮中,畬鄉(xiāng)古城并未選擇沉湎于往昔,而是以一種自信而優(yōu)雅的姿態(tài),迎向未來。鳳妮妮家族盲盒、POPO崽毛絨玩偶、畬族文創(chuàng)冰箱貼、帆布袋等琳瑯滿目的畬族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正以現(xiàn)代商業(yè)語言講述傳統(tǒng)文化的趣味與溫度,也讓遠方的旅人得以攜帶一份畬鄉(xiāng)的記憶,將其安放在生活的某個角落。

當夜幕再次籠罩大地,篝火燃起,人群圍攏,山歌悠遠綿長。此刻的畬鄉(xiāng)古城,是一個夢,一首詩,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畬鄉(xiāng)古城·公主巡游”這一集展示、展演、展銷、互動、體驗為一體的展演活動,古城的業(yè)態(tài)不斷升級,新的旅游需求被持續(xù)激發(fā),目前已撬動旅游消費1200萬元,矩陣傳播曝光流量超1300萬次。
游客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在畬鄉(xiāng)古城,他們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共鳴者。文化的意義,或許正在于此——它并非遙不可及的遺跡,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種能在人們的體驗中獲得新生的恒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