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眠71年后烈士親人找到了 四代人跨時空“團圓”
3月29日,海島洞頭的春雨時下時停,像極了潘家人干了又濕的眼睛。
當天早上7時,幾輛車從麗水市松陽縣安樂山村出發(fā),前往234公里外的溫州市洞頭區(qū)烈士陵園,祭掃長眠洞頭71年的烈士潘志民。這場潘家四代人跨時空的“團圓”,等待了71年。

時隔71年他等來了四代人的“團圓”
“你犧牲后,爸爸生了重病,一家人的天塌下來了……”上午10點半,在洞頭區(qū)烈士陵園里,松陽的鄉(xiāng)音響起。82歲的潘大章輕撫著大哥潘志民烈士墓碑上的照片,哽咽著訴說起家常。他一邊說著,一邊和弟弟潘大永一起擺上從家里帶來的清明果,按照松陽的習俗祭奠哥哥。

四代人跨時空“團圓”,和潘大章、潘大永一起來祭掃的,共有12位潘家親屬。“我們剩下的手足每一家都派了代表,四代人一起來,就是想要告訴哥哥,家里人永遠記得他!迸舜笳聼釡I盈眶地說。
71年前,不到24歲的潘志民烈士不幸犧牲,這成了潘家人心底永遠的痛!按蟾鐮奚臅r候不到24歲,爸爸到去世還念叨著他……”年過八旬的潘大章回憶起往事,依然傷感難言。
潘家有五子一女,潘志民是家中長子。入伍前讀過師范的他,19歲入伍后成了“教書先生”,是師機關(guān)學校的文化教員!1954年我大哥請假回家過春節(jié),沒想到碰上修路耽誤了兩天,初三才輾轉(zhuǎn)到家。那時候我只有10歲,沒想到竟是永別。”往后的歲月里,潘大章無數(shù)次回憶起和哥哥的最后一面。
1955年的春節(jié),家里收到了一份來自部隊的包裹,“父親打開之后,看到里面的衣物,我們就知道哥哥犧牲了!迸舜笳抡f道。
“太爺爺是革命烈士,是個大英雄!痹诹昴骨,潘志民烈士的侄女、55歲的潘美秀對著6歲的外孫女藍逅輕輕介紹,小朋友懵懂地點頭,默默放下了手中的菊花。

志愿者特意準備的AI視頻讓潘家人泣不成聲
祭掃結(jié)束后,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還為家人送上了特意修復的烈士照片。
午后,潘家人來到洞頭區(qū)海霞女子民兵連,重溫親人曾經(jīng)守護過的這片土地,了解洞頭的海霞故事。
會議室里,潘大章小心翼翼地捧出了由潘家人珍藏的革命軍人家屬證書、三等功證書、解放軍代表紀念章等資料。70多年來,即使一家人悉心保存,紀念章上還是布滿了斑駁的銹跡,那是歲月留下的印記,也見證了一家人的堅守。

座談會現(xiàn)場,一份由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聯(lián)動溫州民盟、溫州理工學院、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松陽縣融媒體中心為烈士親屬制作的AI視頻,讓潘家人涌起熱淚。
“大章、大永,看著你們帶著一大家子人來,我很開心,你們不要難過,希望一切都好……”視頻里,年輕的“潘志民”用松陽話跟弟弟們道家常,圍坐在一起的潘家人泣不成聲,不停擦拭眼睛。
“真像是奇跡,找到烈士家人的時候,沒想到烈士還有這么龐大的家族親人!睖刂菔杏⒘椅幕芯恐菐斐蓡T、溫州市全民國防教育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楊文龍感慨道。
今年2月18日,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啟動2025年“為烈士尋親行動”,洞頭烈士陵園提供了烈士尋親名單。從麗水松陽走出的楊文龍曾長期在駐溫州部隊服役,看到尋親名單后,當即認領(lǐng)了為松陽籍烈士潘志民尋親的任務(wù)。
尋親的事情幾經(jīng)輾轉(zhuǎn),十多天里,楊文龍和溫麗兩地的志愿者不停接力,終于找到了潘志民烈士的原始檔案,隨后直奔烈士老家,找到了潘家人!疤貏e欣慰,為烈屬了卻一樁心愿,緬懷烈士,能夠告慰英烈,撫慰親屬,這就是我們志愿者最大的心愿!睏钗凝堈f道。
找到親人并不是終點還有更多人在接力的路上
在即將開館的洞頭烈士事跡陳列館里,洞頭區(qū)退役軍人事務(wù)局局長陳宣陸向潘家人介紹起當年的“桅礁”海難。
“烈士犧牲于1954年12月13日的海難,當時船上人員除個別脫險外,包括潘志民在內(nèi)的67名無畏勇士壯烈犧牲。”聽著陳宣陸的介紹,潘家人拿起手機,拍下了照片。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犧牲在洞頭的烈士有241位,很多籍貫是在省外!标愋懜嬖V記者。
“潘志民烈士是我們尋親5年來,第92位找到親屬的烈士,也是今年的第一位。”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館長李婷婷向潘家人介紹。
“每一位為國捐軀的英魂都應(yīng)被銘記!崩铈面谜f,為烈士尋親是一場搶救性工作,所有人一直在和時間賽跑,今年還將為30多位烈士開展尋親工作。

“尋親最大的困難是烈士資料不全,很多人只有名字或者只有戶籍地!比ツ,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組建烈士尋親專班,成立溫州市英烈文化研究智庫,發(fā)揮退役老兵和專家學者的專業(yè)優(yōu)勢,全力解決“烈士信息缺失”等前置問題。
幫烈士找到親人并不是終點。找到烈屬以后,為更好地講述烈士故事,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還通過開展烈屬尋訪,完善烈士信息,對英烈事跡進行“搶救式”挖掘,拍攝制作系列烈屬口述史,并為尋親成功烈士開展照片修復、AI畫像服務(wù)。

“由烈屬來講烈士故事,讓更多人通過尋親故事知道烈士的故事,也加入為烈士尋親的隊伍中來!崩铈面媒榻B。據(jù)了解,4月2日,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還將聯(lián)動在溫高校,成立一支由高校志愿者組成的尋親隊伍。
潘家人離開洞頭的時候,淅淅瀝瀝的細雨又起,遙望遠處海與天相連,一片深沉靜寂,潘家人的心,與這座海島結(jié)下了更深的牽掛。
讓更多的烈士和家屬“重逢”,尋親的故事還將繼續(xù)。